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是在“哈军工”时期创建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骨干系之一,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,现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。
该院现有“热能与动力工程”、“交通运输”、“轮机工程”3个本科专业;具有“轮机工程”、“工程热物理”、“热能工程”、“动力机械及工程”、“流体机械及工程”、“环境工程”、“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”、“化工过程机械”、“制冷及低温过程”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;具有“轮机工程”、“动力机械及工程”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;设有“船舶与海洋工程”、“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”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
该院师资力量强,现有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,教授19人(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),副教授26人。该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5人,硕士、博士研究生241人。
该院科研实力雄厚,成果显著。多年来,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30余项,有85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,“九五”期间承担总经费4500万元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。“十五”期间承担2亿元的各类科研与建设任务。
在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中,该院相继建成动力装置综合监控、特种动力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计算机仿真、自动控制、声学及电磁理论等各种高新技术在动力设备上的应用,使得各种船用动力的应用均在朝着热、机、电一体化方向发展,同时,各种新型动力的出现,又在不断拓宽学院各专业的研究领域。
热能与动力工程
培养具备热能工程、传热学、工程热力学、流体力学、动力机械、动力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,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(如热力发动机、流体机械)和动力工程(如热电厂工程等)的设计、制造、运行、管理、实验研究和安装、开发、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。
开设的主要课程:理论力学、材料力学、机械设计基础、电工与电子技术、工程热力学、流体力学、传热学、控制理论、计算机原理及应用、测试技术等。
本专业设有内燃机、燃气轮机、流体机械、热能工程、制冷与低温五个培养方向。学生通过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,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,具备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、运行、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。
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,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扩大。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、造船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海军有关部门。
轮机工程
培养具备机械原理和轮机系统等方面知识,能在船舶建造、船舶动力装置设计和海洋运输等领域从事船舶动力装置设计、轮机操纵、维修和船舶监造等工作,并基本具备同类船舶二管轮任职资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。
开设的主要课程:机械设计基础、理论力学、材料力学、流体力学、工程热力学、传热学、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、电工与电子技术、船舶动力机械、船舶辅机、轮机自动化、船舶电气设备、船舶原理、自动控制原理、船舶管理、船舶维修技术等。
学生通过学习轮机工程及船舶设计的相关基础理论,以及船舶电器、船舶控制等一些实用技术,具有进行船舶动力装置及系统设计、运行管理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。
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,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扩大。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科研院所、大专院校、造船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和海军有关部门。 |